俄乌冲突已经持续很久了,似乎没有要停下的迹象。
战场上枪林弹雨,很多人可能觉得打仗就是比谁的武器多、人手多。
实际上,更重要的是能否生产足够的炮弹。
而造炮弹,离不开硝化棉。
听起来这东西挺陌生的,但它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。
它是现代火药推进剂的关键成分。
没有它,炮弹就无法发射。
乌克兰前线超过七成的伤亡,都来自炮击。
大家总是盯着火炮的数量看,很少有人注意到——
真正的瓶颈是硝化棉的供应。
欧洲这边,军工企业现在处境有些艰难。
德国莱茵金属计划扩大生产,但目前生产线处于闲置状态。
法国的一些工厂也遇到了难题。
不是技术不到位,也不是没有人做事。
问题在于,没有原材料。
整个欧洲本土生产的硝化棉年产量还不到两万吨。
在战争中,这点供应完全不够用。
他们原本以为自己能给乌克兰提供一百万发炮弹。
到今年八月,只有七成的目标完成了。
这是因为需要将原文的内容以全新的方式表达出来,让信息更加贴近大众的理解水平,同时保持内容的核心不变,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。
话说要从2022年的六月讲起。
当时,欧盟也跟着美国,对新疆的棉花产品实施了禁令。
布雷顿是推动这件事的人之一,他是欧盟内部市场委员。
他们却忽略了一点:
以前,欧洲超过九成的硝化棉都是从中国买来的。
这些产品的原料,比如棉短绒,大多来源于新疆。
新疆产的棉花占全国总产量的85%。
这就像把自己的命脉掐了一半。
欧洲在遇到问题后,开始积极寻找替代方案。
他们将目光转向了印度。
人们发现,印度的棉花纤维强度不够,并且含有较多杂质。
这事儿办起来挺麻烦,建个工厂更是拖拖拉拉的。
就算勉强生产出来,成本也比从中国买贵一倍以上。
中国的产业链很成熟,这不是短时间内能复制出来的。
可笑的是,今年四月就到了。
之前大力倡导禁令的布雷顿,现在公开表示供应链断裂让他很头疼。
军火商们等不及了。
有些承包商干脆绕道而行。
有内部消息透露,通过在中东和东南亚设立的空壳公司,这家企业悄悄地将其仓库空间增加了三倍。
存的原料够吃三年。
欧洲自己走到了一个死胡同里。
另一边的俄罗斯情况却完全不同。
在冲突发生之前,中国几乎不向俄罗斯提供硝化棉。
从2022年5月起,事情有了新变化。
那一年,中国向俄罗斯出口了704吨货物。
2023年直接增加到了1365吨。
今年第一季度,又有112吨货物出口了。
俄罗斯因为有了稳定的物资供应,子弹制造的速度也加快了。
他们还重新启动了冷战时期的旧生产线。
还增设了新设备。
火力不但没有减弱,反而越来越强。
这些武器的背后,都有中国的原材料在支撑。
有趣的是,这些货物多数并没有直接发往俄罗斯。
首先会送到乌兹别克斯坦、哈萨克斯坦,或者是土耳其。
再转手给当地的公司。
其中有一家土耳其公司,负责进口了俄方将近一半的硝化棉。
这种操作,大家都心领神会。
物资备齐,效果自然战场上见。
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,俄军在顿巴斯地区的炮火攻击并没有减少,反而变得更加频繁。
不断打击乌军的据点。
乌克兰方面曾在一次会议上坦白表示:
原材料要是解决不了,西方再怎么夸口产能有多强,其实都是没用的。
这场冲突,从表面上看是军事的较量。
这其实也是全球供应链的竞争。
在中国,这场较量里的角色尤为独特。
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硝化棉生产商。
每年生产大约六万吨,差不多占了全世界的一半。
这个数字代表着一个完整的产业环节。
自己从种棉花到加工成成品,每一步都掌握在手里。
最关键的是,我们现在已经掌握了生产高纯度硝化棉的全部技术。
技术门槛很高,别人一时半会儿追不上。
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,中国选择保持中立态度。
双方都没有停止供应。
无论是运往西方国家的货物,还是间接流入俄罗斯的物品。
买卖活动一切如常。
我们的力量并不来源于威胁或者惩罚。
靠的是几十年脚踏实地的产业积累。
这是一种结构上的好处。
你不用主动去行动,别人自然会来找你。
西方的军火公司对此心里有数。
欧洲的武器制造商早就提醒过大家:
美国和得州为了减少对中国棉花的依赖,正在新建工厂,力求实现自我供给。
项目老是拖拖拉拉,到现在还没开始做。
他们只能继续依赖现有的供应链。
硝化棉只是其中一个例子。
还有像稀土、镓、锗这样的元素。
全球都在向中国采购这些关键材料。
这是必然。
这表明了一个事实:
一个国家的真实力量,并不只表现在武器和技术方面。
更重要的是有没有完整、自主、能够影响世界的产业链。
大家都明白,基础工业有多重要。
谁控制了基础资源,谁就能在关键时刻掌握主动权。
这件事提醒我们,除了看得见的武力之外。
好股配资平台,股市炒股杠杆,南京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