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罗华昌中医
古中医防未病,保民众大健康。图片
中医常讲 “气为血之帅,血为气之母”,气在人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,人体的呼吸吐纳、水谷运化、营养输布、血液运行、津液化生和排泄等,都依靠气的推动作用。《素问・五常政大论》中记载 “气始而生化,气散而有形,气布而蕃育,气终而象变”,充分说明了气贯穿生命始终,是推动人体生长、发育和各种生理活动的动力。
现代人生活节奏快,工作压力大,气虚体质的人群越来越多。长期熬夜加班,打乱人体正常的作息规律,损耗元气;饮食不节制,过食生冷或肥甘厚腻,损伤脾胃之气;久病不愈,正气不断消耗;随着年龄增长,脏腑功能自然衰退,这些都是导致气虚的常见原因。其中,脾胃气虚在临床最为多见。
脾胃在人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。胃气充足时,食物进入胃中,经过脾胃的运化,能够转化为人体所需的精微物质,并输送到全身各处,滋养脏腑经络、四肢百骸。一旦胃气不足,脾胃运化功能减弱,食物难以消化吸收,就会出现一系列症状。常表现为食欲不振,即便腹中饥饿,也提不起食欲;进食后容易腹胀,感觉食物长时间停留在胃中不消化;大便不成形,质地稀溏。
从中医理论深入分析,脾胃气虚会引发诸多问题。脾胃运化失司,水谷精微不能正常吸收和转输,气血生成无源,全身脏腑组织得不到充足滋养。脾主升清,脾气虚弱,清气不能上升,就会出现头晕、神疲乏力等症状;脾主统血,脾气不足,对血液的固摄能力减弱,可能导致各种出血症状,如便血、月经过多等。
针对脾胃气虚的调理,我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一张九味方:党参 30 克、黄芪 30 克、白术 15 克、茯苓 15 克、陈皮 6 克、山药 20 克、炙甘草 6 克、白扁豆 15 克、木香 6 克。
党参味甘,性平,归脾、肺经,是补气的常用药。它能直接补益脾胃之气,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。就像给运转不畅的脾胃增添动力,使其更好地消化食物、吸收营养。黄芪味甘,性微温,同样具有补气升阳的功效。黄芪与党参配伍,二者相辅相成,党参侧重于补中气,黄芪侧重于升阳气,共同起到大补脾胃之气的作用。
白术苦、甘,温,归脾、胃经。它擅长健脾燥湿,能够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,去除脾胃中的湿气。茯苓甘、淡,平,归心、肺、脾、肾经,利水渗湿的同时还能健脾宁心。白术与茯苓搭配,一燥一利,可有效改善脾胃虚弱导致的水湿内停症状,如大便溏稀、身体困重等。
陈皮辛苦温,归脾、肺经,具有理气健脾、燥湿化痰的功效。在补气方中加入陈皮,是为了防止补气药物过于滋腻,影响脾胃的气机运行。它能促进脾胃的气机升降,使补而不滞。木香辛、苦,温,归脾、胃、大肠、三焦、胆经,善于行气止痛、健脾消食。与陈皮配合,增强理气和胃的作用,帮助缓解脾胃气滞引起的腹胀、腹痛等症状。
山药甘,平,归脾、肺、肾经,既能补脾养胃,又能生津益肺、补肾涩精,是一味平补三焦的良药。白扁豆甘,微温,归脾、胃经,能健脾化湿、和中消暑。二者合用,进一步加强健脾和胃的功效,还能改善脾胃虚弱导致的食欲不振。炙甘草味甘,性平,归心、肺、脾、胃经,在方中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,同时也有一定的补脾益气功效。
实际上我遇到许多脾胃气虚的粉丝,通过应用这张方剂加减,取得了较好的调理效果。当然,中医讲究辨证论治,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存在差异,在实际应用时,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舌脉表现,对药物进行适当加减调整,以达到更好地缓解不适症状、改善气虚体质的目的。中医调理慢性气虚等虚劳病症独具优势。人体体质、症状千差万别,故强调 “千人千方”。通过面诊,详细辨证舌象、脉象及具体症状,精准配伍用药,方能直达病源。
身体不适不知咋辩证?公众号留言,我为你专业分析
亲爱的各位网友,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本公众号的关注。
在交流中,我发现不少朋友面对身体小状况时,不知如何应对,也不了解自身中医辩证类型,存在健康困惑。
现向大家说明:欢迎在留言区留下健康问题,我会依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,为大家做辩证分析。
但因网络交流限制,无法面对面详细诊断,所以我只能提供辩证思路,不能给出具体用药指导,望理解。
我会每天挑选并回答 几个网友的辩证问题,认真对待每一条留言并详细回复,希望能帮大家了解身体,树立正确健康观念。
本文内容原创,如有转载请标明 “转自中医罗华昌公众号”,侵权必究。最后,希望朋友们再关注《杏仁弘道》及《华康中医综合诊所》两个公众号,里面的内容同样精彩!
版|权|声|明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好股配资平台,股市炒股杠杆,南京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